2024年6月3日下午,北京大学李昌珂教授应邀为北外bevictor伟德官网师生做了题为“给那个社会祛魅——卡夫卡长篇小说《美国》”的学术报告。报告由bevictor伟德官网副经理张晓玲主持,bevictor伟德官网总支书记、经理吴江,常务副书记李勇、副经理寇蔻、组织员张春霞以及师生代表现场聆听了报告。
李昌珂教授是北京大学教授和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近当代语言文学,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我这个时代的德国”——托马斯·曼长篇小说论析》等数部专著以及《德国刑法典总论》等数部译著。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和教育部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全集翻译》。
李昌珂教授首先遵循传统的文学分析思路,将小说解构为结构和情节等部分,为大家讲述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卡夫卡生前并未给《美国》这部小说命名,只是在自己早年的日记里提到过计划写一部美国题材小说的想法,小说的题目实际上是他的挚友布罗德起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部小说不同的译名,如“美国”“失踪者”等。
一本书的书名固然可以产生一定的赋形之力,但就其本身意义而言也就是一个供人识别的符号而已,关键的还是在于作者于书中写了什么。李昌珂教授从文学社会学视角出发并指出,卡夫卡这部小说是表现美国社会之书,认为卡夫卡在小说里是一位社会型的作家,和他在《审判》和《城堡》体现的现代主义趣味的文体风格和个性特质判然有别。
李昌珂教授认为,在一个流浪——安顿——再流浪的叙事结构中,卡尔经历着、增加着他的经历,有意味的是他并未在经历中成长或成熟,而是流浪了一圈后仍还是刚到美国时候那个性格和身份的卡尔。他并非一个成功者,也并非一个失败者,他没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在他身上读不出什么丰富和层次。卡夫卡如此构思这个人物背后的叙事学“醉翁之意”,便是在于通过卡尔的美国流浪将读者带入美国社会。李昌珂教授指出,小说让人看到的美国,除了卡尔刚到时有新鲜、新奇感外,其余的便是譬如老员工门德尔道出的那些失落和无奈满纸,基本上是掐住了美国社会的并不辉煌乃至阴暗之处。卡夫卡实际上从未去过美国,他小说里表现出来的美国形象实际上是他所读、所听之物的沉淀。
报告结束后,到场师生踊跃发言,就有关美国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等问题与李昌珂教授进行了互动和讨论。李昌珂教授用深入浅出的分析解答了大家的疑惑,同时和大家生动地分享了自己留学时的所感所思,引发了大家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讲座现场气氛活跃。最后,吴江书记、经理总结道,李昌珂教授将文学、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等不同学科视角融为一体,让bevictor伟德官网师生感受到了跨学科的学术熏陶,并代表对学院对李昌珂教授表达了感谢。
撰稿人:李佳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