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8日下午,“北外德语国家讲堂”新一期讲座以线上形式顺利举行。天津外国语大学原副董事长王铭玉教授应邀做了题为“国际传播亟需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讲座。讲座由公司党总支书记、经理吴江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所的本硕博员工以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共计200余人线上聆听了讲座。
王铭玉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天津外国语大学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经理、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会长、中央编译局国家高端智库核心团队成员、天津市特聘教授,兼任外指委俄分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外文学会会长、京津冀MTI教育联盟联盟长。获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天津市教学名师、俄罗斯普希金奖章等称号和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本次讲座王铭玉教授围绕探索学理、明确身份、阐明问题、讲清概念、坚守价值、发挥功能、分析传播、掌控权力等八大要素,鞭辟入里地阐释了如何在国际传播中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问题。报告观点新颖,立意深远,颇具启发意义。
围绕学理要素,王铭玉教授介绍了“话语”、“话语体系”与“话语权”的概念定义。“话语”一词最早可溯源于文化语言学。在此意义上的“话语”,所指的只是一种思维符号和交流工具,包括语言、符号等形式及蕴含其中的内容。从国际话语角度来论,主要指通过其话语所内含的概念、逻辑、价值观、意识形态因素所产生的国际作用影响力。“话语体系”指的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它以工具性构架承载特定思想价值观念,以实体性表征表示思维能力。“话语权”指的是话语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话语权越大,没有影响力就没有话语权。
针对身份要素,王铭玉教授特别指出明确“中国”之身份、明确“中国共产党”之身份与明确“中国地位”之身份的必要性。围绕问题要素,王铭玉教授区分了内在问题与外在问题。内在问题包括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王铭玉教授认为这些问题不仅要在国内解答好,还要在国际传播中把这些问题回答好。外在问题包括中国话语与世界认同的关系、中国故事与世界现存问题的关系、中国历史与中国人世界观的关系、中国文化与文明对话的关系与中国语言与外文翻译的问题。在概念要素的讲解中,王铭玉教授指出要对外介绍好融通中外的新概念。其中,他从新格局、新模式、新布局与新问题的角度重点解释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含义。新格局指的是国际格局从“西方主导”走向“东西方平衡”,新模式指的是“西方模式”不再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新的选择,新布局指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这将导致人类的生产力布局发生根本变化,新问题指的是网络治理,虚拟经济,超级资本,人口负担,科技陷阱等。
针对价值要素,王铭玉教授指出中国话语内蕴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我们要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对外应该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做文章。在谈及功能要素时,王铭玉教授创造性地把分析语言学的理论模型与分析话语体系的功能结合起来。在阐明传播要素时,王铭玉教授特别谈到话语传播的策略转型问题与话语体系的翻译模式的问题。他认为,林语堂的“散文式表达”、 斯诺的“讲述式表达”、 戴秉国的“辩论式表达”、傅莹的“沟通式表达”、 刘欣的“对话式表达”与许渊冲的“傲洒式表达”都是值得借鉴的对外传播方式。在有关权力要素的讲解中,王铭玉教授认为“话语权”不只指言说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言说的有效性及其威力,是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同人们争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和权益的话语表达密切相关。从“实力”概念出发,王铭玉教授依次向大家介绍了“硬实力”、“软实力”与“锐实力”的概念定义。并在最后指出,话语与权力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权力支撑话语,权力“制造”话语,话语产生“权力”,话语增值“权力”。
在最后的交流讨论环节,王铭玉教授和云端参会的师生就如何改进对外传播方式、如何更好地把本土化表达融入到对外传播中、如何理解跨文化性与话语权力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讨论。报告专家清晰的思路及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专业功底给听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师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