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团队队伍 >> 正文

赵 倩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9-27 [来源]:bevictor伟德官网


103E6

赵倩:女,1974.10

职称:副教授

学历:博士

职务:教师

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研究

科研成果:

1.著作

1)参与《德国外交》,2010年7月出版,撰写字数约2.5万字;

2)《中德跨文化语境中德国在华外派员工的跨文化冲突风格》,北岳文艺出版社,2021年11月。

2. 论文:

1)“中国茶馆与奥地利咖啡馆”,载于《德语学习》,第150期,2004年,第18-21页;

2) “关于慕尼黑应用语言学院”,隶属于校级项目:“中外外国语大学发展战略比较研究”;

3) “当代德国重要‘冲突’研究者对‘人际冲突’的理解”,载于《德意志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4期,第15-25页;

4)“在动态视野下看跨文化冲突的生成”,载于《德意志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3期;

5)“中国跨文化冲突研究现状述评”,载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93-96页;

6)“兵家未入‘三教九流’根源之探析”,载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146-148页;

7)“中德‘冲突’概念的差异”,载于:《德意志文化研究》,2010;

8)“借助‘语境’线索,提高听力水平——三年级听力联系的选材”,载于《韦德官方网站德语系特色专业建设研究论文集》,2010年9月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208-217页;

9)“预防冲突——德国在京工作人员的元交际型冲突管理”,载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48-54页;

10)“元交际型冲突风格之特点与文化解读——中德员工交往中之冲突研究(上)”,载于:《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2014年1月,166-176页;

11)“元交际型冲突风格之特点与文化解读——中德员工交往中之冲突研究(下)”,载于:《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2014年9月,161-168页;

12)“诉他型冲突风格”,载于:孙有中/冯源,《跨文化研究新视野》,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社,2015;

13)“从《行动纲要》看中德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载于:《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第5辑,2015,243-247页;

14)“和而不同——浅议西方‘聚合’理念与中国辩证式和谐观的同与异”,载于:《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第6辑,2016,191-196页;

15)“Kommunikationsstile in der Gruppenarbeit als einem konfliktären Wissenschaftskommunikationsszenarium des chinesisch-deutschen interkulturellen Lernens”,载于:Harvest,2016,26-47;

16)“六阶跨文化敏感度模型的民族中心主义局限性”,载于:《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2017年8月,183-192页。

17)“德国在华员工面对的中跨文化冲突时的回避型冲突风格”,载于:《德国国家资讯与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第173-183页;

18)参与:“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可持续性发展报告”,提交单位:教育部,2017年7月;

19)“跨文化专业课堂内外四步走践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对跨文化专业教学的反思(上)”,载于:《德国国家资讯与研究》第11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第177-182页;

20)“跨文化专业课堂内外四步走践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对跨文化专业教学的反思(下)”,载于:《德国国家资讯与研究》第12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第155-158页;

21)Gestaltung virtueller kollaborativer Teamarbeit am Beispiel des Planspiels Megacities. Konsequenzen für die Moderation aus deutsch-chinesischer Perspektive (“以推演练习‘大城市’为例谈虚拟团队合作设计及德中视角下其对组织者的影响“).Interculture Journal (Online-Zeitschrift für Interkulturelle Studien), 2020, 19(33), 27-43;

22)“全外语授课教师跨文化教学的焦虑来源与应对策略”,载于:《泰山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第43卷,总第226期,第127-131页;

23)“教师行动研究法之理论基础与基本特征”,载于:《德国国家资讯与研究》第14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年12月,第150-156页。

3.译著

1)《资本主义黑皮书——自由市场经济的终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承担字数为约9万字;

2)《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译者,承担字数约17万字;

3)“1968年的抗议运动——毛泽东思想和西德的汉学”,载于《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大象出版社,2005年11月。

4)《林肯传》,艾密尔•路德维希著,团结出版社2020年3月。

4.教材

《中德文化阅读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年。

5.参与项目:

1)校级项目:“中外外国语大学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并撰写了名为《德国慕尼黑应用语言学院》的论文;

2)青年教师创新项目“中德跨文化语境下德国人的冲突风格”;

3)主持:2015年上海外教社中国外语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德语阅读教程——中德文化对比阅读训练教程开发项目”

4)2017年参与教育部项目项目教育部国际司子项目:“奥地利政治文化研究”;

5)参与: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德语本科教学综合改革项目”,2017-2018,承担子项目“基于朋辈交流的跨文化实习实践动态课程建设”

6)参与:2018北外一流团队建设项目的子项目“中德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全外语授课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建设研究”

6.项目:

1) 主持:2017年校级项目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一般项目立项:“中外师生教学互动中大学德语专业教师之角色协商”,独立承担;

2) 主持:2021北外本科教改项目“协作型学习对老员工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影响”

3) 主持:2021北外校级教材立项《中德跨文化经济交际导论》。

7.获奖:

1) 2021年获得:韦德官方网站公司产品与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奖;

2) 2019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动态模块化教学项目管理模式”(参与);

3)2019年:作为第一导师辅导的硕士论文“中德合资企业外派回任人员内部知识转移实证研究”(硕士研究生毕封皓,2019年5月答辩)荣获2019年度韦德官方网站校级优秀论文奖,获2019年度韦德官方网站校级优秀论文辅导教师。

 






 

 

 

 

 

 

 

 

 


 

 

 

 

 

 

 

 

 

 

 

 

 

 

 

 

 

 

 

 

 

 

 

 

 

 

 

 

 

 

 

 

 

 

 

 

 



 

 

 

 

 

 

 

 

 

 

 

 

 

 

职称:副教授

学历:博士

职务:教师

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研究

科研成果:

1.著作

1)参与《德国外交》,2010年7月出版,撰写字数约2.5万字;

2)《中德跨文化语境中德国在华外派员工的跨文化冲突风格》,北岳文艺出版社,2021年11月。

2. 论文:

1)“中国茶馆与奥地利咖啡馆”,载于《德语学习》,第150期,2004年,第18-21页;

2) “关于慕尼黑应用语言学院”,隶属于校级项目:“中外外国语大学发展战略比较研究”;

3) “当代德国重要‘冲突’研究者对‘人际冲突’的理解”,载于《德意志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4期,第15-25页;

4)“在动态视野下看跨文化冲突的生成”,载于《德意志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3期;

5)“中国跨文化冲突研究现状述评”,载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93-96页;

6)“兵家未入‘三教九流’根源之探析”,载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146-148页;

7)“中德‘冲突’概念的差异”,载于:《德意志文化研究》,2010;

8)“借助‘语境’线索,提高听力水平——三年级听力联系的选材”,载于《韦德官方网站德语系特色专业建设研究论文集》,2010年9月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208-217页;

9)“预防冲突——德国在京工作人员的元交际型冲突管理”,载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48-54页;

10)“元交际型冲突风格之特点与文化解读——中德员工交往中之冲突研究(上)”,载于:《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2014年1月,166-176页;

11)“元交际型冲突风格之特点与文化解读——中德员工交往中之冲突研究(下)”,载于:《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2014年9月,161-168页;

12)“诉他型冲突风格”,载于:孙有中/冯源,《跨文化研究新视野》,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社,2015;

13)“从《行动纲要》看中德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载于:《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第5辑,2015,243-247页;

14)“和而不同——浅议西方‘聚合’理念与中国辩证式和谐观的同与异”,载于:《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第6辑,2016,191-196页;

15)“Kommunikationsstile in der Gruppenarbeit als einem konfliktären Wissenschaftskommunikationsszenarium des chinesisch-deutschen interkulturellen Lernens”,载于:Harvest,2016,26-47;

16)“六阶跨文化敏感度模型的民族中心主义局限性”,载于:《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2017年8月,183-192页。

17)“德国在华员工面对的中跨文化冲突时的回避型冲突风格”,载于:《德国国家资讯与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第173-183页;

18)参与:“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可持续性发展报告”,提交单位:教育部,2017年7月;

19)“跨文化专业课堂内外四步走践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对跨文化专业教学的反思(上)”,载于:《德国国家资讯与研究》第11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第177-182页;

20)“跨文化专业课堂内外四步走践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对跨文化专业教学的反思(下)”,载于:《德国国家资讯与研究》第12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第155-158页;

21)Gestaltung virtueller kollaborativer Teamarbeit am Beispiel des Planspiels Megacities. Konsequenzen für die Moderation aus deutsch-chinesischer Perspektive (“以推演练习‘大城市’为例谈虚拟团队合作设计及德中视角下其对组织者的影响“).Interculture Journal (Online-Zeitschrift für Interkulturelle Studien), 2020, 19(33), 27-43;

22)“全外语授课教师跨文化教学的焦虑来源与应对策略”,载于:《泰山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第43卷,总第226期,第127-131页;

23)“教师行动研究法之理论基础与基本特征”,载于:《德国国家资讯与研究》第14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年12月,第150-156页。

3.译著

1)《资本主义黑皮书——自由市场经济的终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承担字数为约9万字;

2)《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译者,承担字数约17万字;

3)“1968年的抗议运动——毛泽东思想和西德的汉学”,载于《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大象出版社,2005年11月。

4)《林肯传》,艾密尔•路德维希著,团结出版社2020年3月。

4.教材

《中德文化阅读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年。

5.参与项目:

1)校级项目:“中外外国语大学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并撰写了名为《德国慕尼黑应用语言学院》的论文;

2)青年教师创新项目“中德跨文化语境下德国人的冲突风格”;

3)主持:2015年上海外教社中国外语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德语阅读教程——中德文化对比阅读训练教程开发项目”

4)2017年参与教育部项目项目教育部国际司子项目:“奥地利政治文化研究”;

5)参与: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德语本科教学综合改革项目”,2017-2018,承担子项目“基于朋辈交流的跨文化实习实践动态课程建设”

6)参与:2018北外一流团队建设项目的子项目“中德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全外语授课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建设研究”

6.项目:

1) 主持:2017年校级项目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一般项目立项:“中外师生教学互动中大学德语专业教师之角色协商”,独立承担;

2) 主持:2021北外本科教改项目“协作型学习对老员工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影响”

3) 主持:2021北外校级教材立项《中德跨文化经济交际导论》。

7.获奖:

1) 2021年获得:韦德官方网站公司产品与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奖;

2) 2019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动态模块化教学项目管理模式”(参与);

3) 2019年:作为第一导师辅导的硕士论文“中德合资企业外派回任人员内部知识转移实证研究”(硕士研究生毕封皓,2019年5月答辩)荣获2019年度韦德官方网站校级优秀论文奖,获2019年度韦德官方网站校级优秀论文辅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