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方在庆教授应邀来北外bevictor伟德官网做题为“疯狂年代的精确思考——‘维也纳学圈’是如何形成的?”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着眼于奥地利研究,对以德国研究为主的教学科研方向进行了有益补充,为师生拓宽了视野,提供了新思路与新灵感。
2023年5月24日下午,新一期“北外德语国家讲堂”系列讲座在国际大厦1053会议室顺利举办。作为bevictor伟德官网“春之声”文化节——邂逅奥地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方在庆应邀做题为“疯狂年代的精确思考:‘维也纳学圈’是如何形成的?”的学术报告。讲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书记、经理吴江主持,聆听本次讲座的有来自北外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际商学院以及bevictor伟德官网的师生。
方在庆教授曾先后任职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担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科技史、科技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出版了十余部与爱因斯坦有关的著译作,其中由其编译的作品《我的世界观》荣获了第十四届文津奖。
报告伊始,方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与奥地利之间的渊源,引出了今天讲座的主题和关于“维也纳学圈”(Wiener Kreis)的缘起部分的讲解。首先,方教授向在场的师生讲解了“维也纳学圈”这一名称的由来以及其与维也纳学派之间的区别,随后通过播放奥地利知名演员访谈时的视频片段,向听众展示了奥地利人对于德国人的看法并联想到了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对于奥地利人的评价。由此揭示了文化因素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在场的师生带着好奇与疑惑一同走进了“维也纳学圈”这一璀璨的知识殿堂。
围绕着“维也纳学圈是如何形成的”这一主题,方教授以人物为线索,穿插时代背景与专业知识的补充向师生完整展示了维也纳学圈的始末兴衰。根据人物重要性,他将报告分为“思想先驱”“核心人物”以及在他看来“并非边缘的人物”三个部分,最后进行小结。报告伊始,方教授介绍了“维也纳学圈”中的核心代表人物也是维也纳学圈创始人的石里克(Moritz Schlick)的哲学理念以及其遇刺身亡的悲惨结局。通过对其人生经历以及理论主张的介绍,延伸出了维也纳学圈的根本主张,即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来清除形而上学。并在之后指出维也纳学圈之所以在维也纳出现正是因为在石里克等人到来之前,就已经弥漫了一种新奇的思维方式,由此方教授在报告中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逻辑哲学例证讲解了“维也纳学圈”的“思想先驱”——马赫(Ernst Mach)、玻尔兹曼(Ludwig Boltzmann)、罗素(Bertrand Russell)、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等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的哲学理念对维也纳学圈诞生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正是在马赫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思想等思想的哺育下,维也纳学圈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雏形。
在第三部分的末尾,方教授通过讲解维也纳学圈中唯一的中国成员——洪谦的科学观、哲学观,指出了其作为桥梁搭建起中国与“维也纳学圈”之间的联系,为在中国传播维也纳学圈的思想做出重大贡献。方教授通还探讨了“维也纳学圈”中的犹太学者所扮演的角色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犹太人在德语世界获得了有限度的解放,他们通过自身努力,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造运动之中。尽管奥匈帝国内部矛盾重重,但整体而言,对文化充满了尊重与认可,理性、宽容、融合的氛围,促进了维也纳文化繁荣发展。这些是形成“维也纳学圈”的先决条件。从维也纳学圈中成长的逻辑经验主义对整个20世纪产生了深远影响。
讲座的最后,方教授引用了爱因斯坦1922年12月31日在第二次逗留上海期间所留下的题词作结:“人类高级智慧之花得以盛开的条件似乎非常苛刻。……科学之花不会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民族始终盛开,出现意大利文艺复兴这样的情形,就有如世界历史海洋中出现孤岛一样。”发人深省,引人思考。
整场讲座,方教授都以其扎实的理工背景以及对哲学的深入研究为基础,详细地向在场的各位师生讲解了“维也纳学圈”的形成过程,丰富了师生关于奥地利璀璨文化成就方面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与探索提供了新思路与新灵感。
讲座结束后,方在庆教授与bevictor伟德官网师生一同前往在图书馆一层举办的“洛克与中国”主题展。北外2022级本科生潘玥悦和孙妍负责讲解,两位讲解员志愿者同学表现出的优秀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得到了方在庆教授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