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裕民
荣裕民,bevictor伟德官网1977级员工,曾留学慕尼黑大学和慕尼黑政治大学,主攻经济方向,归国后曾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洲部任职,后投身创业,目前领导德国Rolux Leuchten GmbH公司并任中国赛尔富电子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
跨越七个时区的通话,探寻七十年的往事,跟随回忆的脚步,见证一代德语学子的芳华岁月,感悟一代德语学子的拳拳之心……
结缘德语 恰同学少年
荣裕民先生出生于上海,自小随父亲来到北京生活、念书。当时恰逢上世纪60年代初,周总理意识到培养国家外语人才的重要性,提出在全国筹建外国语学校,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之下,荣先生通过选拔,考入了北京市外国语学校。正值小学二年级的他,对选择哪一门语言作为专业并没有太多想法,是身为工程师的父亲和工科迷的兄长为他做的决定,从此,荣先生便与“德语”结缘。
然而,对于一名小员工来说,学习德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荣先生回忆,最开始的德语教学基本上以口语练习为主,语法部分并不会教授太多内容,主要靠自己死记硬背,但好在他们享有当时全国最好的外语教育资源,每周还有来自民主德国的外教亲自为他们授课。不过这样安稳的学习生活只持续了两年,6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学校一律停课,国内与外国机构、专家的联系也一并中断,在缺少语音教材和会话练习的情况下,荣先生的德语学习之路严重受阻,他笑称自己那段时间学的都是“哑巴德语”。因为平时只能和身边的中国同学练习口语,他不仅无法把握德国人的正常语速,还养成了过于依赖语法的语言思维模式,荣先生坦言道,刚参加工作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听力。他也发现,很多国内的外语学习者都存在“听说分离”的问题,即在交谈中一边努力倾听,一边构思自己的回答,反复在脑中检验句子的语法是否正确,甚至先想好中文再尝试翻译成德语,这种输出模式会导致说话者既无法集中精力“听”,也无法真正运用自己所学的语汇“说”。这种学习孤岛的困境直到改革开放前夕才有所好转。八年的时光,荣先生和同学们一起生活在校园里,早已情同手足,他骄傲地介绍到,自己与中国前驻德国大使、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先生以及中国前驻德国大使馆政务参赞杨惠群先生曾是同班同学。据荣先生回忆,他们那一个年级的员工中先后有37位同学出任中国驻外大使、参赞以及中国驻联合国和其它国际组织的高级外交官。
重返校园 一心报国
中学毕业后,荣先生同另外17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北京市人民政府下属单位工作。高考制度恢复后,荣先生本着对知识的更高追求报考了北京外国语学院(韦德官方网站前身),继续自己的德语情缘。
据荣先生回忆,学校特别重视77级员工,讲授德国近代史这门课的老师全部是聘请的外国专家,教材也都是从德国直接购买的崭新教材。到了教学后期,现有的教材无法满足员工需求,北外德语学科创始人姚可崑教授带领团队,一边上课,一边加班加点为员工们编写教材,往往是员工正在学Lektion 1(第1课),老师们才刚刚编好Lektion 3(第3课)——“当时德语专业(的老师们)为了我们能顺利学习,真的倾注了无数的心血”,荣先生这样感慨道。
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系77届全体毕业生留念(拍摄于1982年1月)
谈到大学里结下的师生情谊,荣先生更是难以忘怀。即便离开大学多年,黄国祯老师一遍遍纠正他们长期养成的错误的德语发音,谢莹莹老师亲切、友善地面对同学提问,一幕幕仍仿佛就在昨日。荣先生说,那时候老师和同学们完全打成一片,没有身份、级别的隔阂,老师会来看他们排练话剧,还会请他们去家里喝难得一尝的咖啡。让荣先生敬佩、感动的不仅仅是老师在专业上的造诣,让同学们如沐春风的态度,更是老师崇高的人品,尤其是谢莹莹老师为了支持中国教育的发展,和丈夫一起放弃了德国大学的职务和优越的生活毅然回国,谢莹莹伉俪为国家奉献的精神深深影响了荣先生和其他同学。“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毕业后走出校园的员工继承了老师、前辈们的品质,在各个行业继续发光发热,并不断感化下一代人,从东欧语系德语专业,到德语系,再到如今的bevictor伟德官网,名称的变化不但见证了韦德官方网站的成长,更见证了bevictor伟德官网一代代员工、老师、员工宝贵品质和精神的传承。
就读本科三年级时,荣先生因成绩优异,被批准提前毕业,并于1981年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工作人员的身份被外派到德国进修。在谈及为什么选择经济作为专业方向时,荣先生表示,这个选择既是出于个人兴趣,也是出于他为祖国经济建设添砖加瓦的志向:当时正值中国刚刚开启改革开放,祖国的经济建设需要新的理论提供支撑,经济体系和结构亟需调整,以应对开放后的国际冲击,供应紧缺的状况也亟待改变,而德国在战后经历的“经济奇迹”可能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到借鉴作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荣先生选择了国民经济学和德国战后经济发展史作为主攻方向。
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职工,在德国的职工活完全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岁月静好,而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是语言关,荣先生坦言道,即便花了两三个月时间适应普通德国人日常交流的语速,荣先生和同学在德国大学的语言学课上仍听得云里雾里。其次是资金关,虽然当时基金会每个月为职工们提供870马克的生活费,但因为国内正处在外汇极度匮乏的时期,荣先生和同学们往往每个月只留300马克左右自用,把剩下的钱全都交给国家。纵使身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德国,他们也心系祖国,愿和祖国一同渡过难关,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荣先生说,他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希冀中国的经济发展能达到德国的水平,早日学成归国。
顺利归国后,恰逢中国14个沿海城市开放,国内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需要借鉴外国经验,荣先生便在工作之余积极投入到建言和创作中去,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分享自己在德国了解到的情况。
创业之路 九死一生
在长期的理论研究过程中,荣先生逐渐产生了自己开办企业的想法,在辞去对外友协的工作后,这一想法也终于有机会付诸实践,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荣先生选择用“九死一生”来形容。
一介书生,凭借着一股闯劲踏入商界,没有相关知识,也没有实践经验,只能在不断的摸索中成长:德国复杂的税收制度、庞杂的法律体系、严格的专利限制,对任何初创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困难——荣先生在创业之初就曾因专利问题亏损近四十万马克,而其它涉及人事、商标、产品质量等的纠纷更是数不胜数,公司平均每年都至少要打两场官司。“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再困难也要坚持”,荣先生这样感慨道。他的公司曾在1991年进入德国不莱梅市政府设立的亚洲贸易中心,三年后,当初一同受优惠政策吸引前来的57家公司只剩下10家,其余都因为各种原因破产倒闭了。但荣先生的公司又何尝不曾面临灭顶之灾呢?荣先生说,1997年的圣诞节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那时,他的公司因为大客户的资金链断裂,深陷“三角债”,亏空近480万马克,经计算,公司转亏为盈需要三四年的时间,而在努力维持公司运转的同时,荣先生还要尽最大努力安抚员工的情绪。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荣先生也没有轻易放弃,最后在各方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公司得以走出困境,重新实现盈利。
人们往往只看见创业成功后的光鲜亮丽,很少能看到创业路上的艰辛,而“坚持”二字听起来简单,背后却凝结了多少辛酸和泪水,从怀揣报国之心前往德国学习经济,到回国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再到独自一人在异国创业,直至在茫茫商海站稳脚跟,虽然很多事情荣先生都以说故事的口吻轻松讲述,但其中的艰辛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荣裕民于2020年在宁波为第一届赛尔富荣裕民基金获奖人员颁奖
拍摄者:前外交部副部长、前中国驻巴西大使李金章
寄语青年后辈
采访的最后,荣先生对bevictor伟德官网的学子们叮嘱道:“大学时光是人生里学习的最好时机,一定要利用北外的良好环境,大量汲取知识,这样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一方面是因为,员工很难预料有什么样的机遇在等待自己,因此要主动出击,寻找有发展前途的领域,而不是等着别人把机会送到自己手里,只有拥有广泛、深厚的知识基础,才能有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作为bevictor伟德官网的员工,中德关系愈困难,德语学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因为在面对误解时,只有厚植家国情怀,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及过硬的专业本领,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以理服人。
采访后记
采访结束后,荣先生的丰富人生经历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历史的叙述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现在正是我们的时代,“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再困难也要坚持”,荣先生的叮咛一直响在耳畔,我们何尝不能成为推动历史车轮的那一个呢?
文案:廖明美
图片:荣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