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员工天地 >> 优秀员工风采 >> 正文

2008,北京,我们在路上……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08-09-17 [来源]:bevictor伟德官网

在这如歌的8月,我提起笔记录那些逝去的事。这条路,我们结伴前行,后面的日子,相信美丽,相信无悔。

2008,北京,我们在路上……

 

圆梦—测试赛·印象水立方

2008年2月16日,在水立方,我开始了第16届跳水世界杯的志愿者口译员工作。

专业视角——“下饺子”的乐趣

2008年2月18日美标第16届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赛开始了,我们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当中。赛程安排得很满,为了更好地配合媒体运行志愿者的采访工作,即便没有自己语种的引语需求,我们也会在不影响其他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一同坐在媒体看台上观看每场预赛、决赛,同时一边认真对照着跳水比赛的规则表、动作表和难度系数表,一边听着媒体运行志愿者们介绍相关运动员的背景信息,以确保在自己提供的引语准确无误的基础上,从跳水运动的专业视角来分析和观赏比赛,做到快速应对各种情况,和运动员有更融洽的交流和采访互动。

当然高强度的工作也偶有让我们支撑不住的状况,几个采访赶下来,又坐到媒体看台上看预赛,头顶上和跳水池里的水泡泡一齐蒸腾着,从脚到头,仿佛泡泡侵入体内,身体也显得越加轻盈、恍惚,两眼似乎成了泡泡机,盯着跳水台,池子里的水开始左右摇摆,像是煮沸的大锅,那一个个优美的跳水动作,也扑通扑通活像下饺子,这时战友们一定看到了身旁迷离的眼神,总会蹭一蹭,使战友从水泡泡的催眠中苏醒过来。这样的经历大家还是些许有过的,所以哪天要是有人又“迷离”在看台的时候,那天的聚餐一定又要被大家说一番“下饺子”的乐趣了。

 

快速反应部队——三分钟,三个季节更替

在那段日子里,语言服务工作量最大,频率最高的就是俄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的志愿者了,有时刚刚从混合区回到办公室,刚要坐下,就见经理挂下电话,转身说道:“俄德西,立即出动,电视媒体区需要语言服务……”,于是和俄语、西班牙语的同学便又马不停蹄地在三分钟内赶到指定地点。由于不是重大任务,一般不申请使用蓝区升级卡,所以从语言服务办公室(水立方三层)到电视媒体区或是混合区,要先走出场馆的工作人员入口(水立方西侧入口),然后绕着场馆外部到达东北角的媒体入口,进入,乘坐媒体电梯下到地下的混合区,所以三分钟的时间意味着这一路都得跑步,同时由于水立方的室内外温差,导致每接受完成一次任务,就要经历夏—冬—夏的温度变化,这对大家的体力和适应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过为了高质量地提高语言服务,任何问题不会难住我们,就连我——这个平时最不擅长跑步的女孩也在一次次的任务中磨砺出来,由于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我们语言服务的志愿者被称为水立方里的快速“窜”行者。

 

混合区——速记、麦克和录音笔下的世界

混合区是媒体运行和语言服务志愿者最主要的工作阵地,每一次当场上的预赛或是决赛临近结束时,我们就要立即下到一层的混合区,等候自己将要采访的运动员从这条道上走来。

跳水运动历来星光璀璨,中国“梦”之队的美誉更是让全世界习惯性的把目光注视中国。无论是三米板还是十米跳台,无论是个人赛还是双人赛,也无论是预赛还是决赛,混合区始终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想近距离得一睹中国跳水队的当家花旦小生们的风采,郭晶晶、吴敏霞、陈若琳、王鑫、何冲、秦凯、王峰、林跃、火亮……每一个“梦之队”的明星走过,那身中国队耀眼的红色队服总显得如此暖人,那点点脸上还未干去的水珠总显得晶莹剔透。印象最深的是女子双人三米板决赛结束后的采访,郭晶晶和吴敏霞毫无悬念的夺得桂冠,由于媒体运行的人手不足,加之没有德国队的采访任务,我被临时调到混合区协助工作,没想到,当郭晶晶和吴敏霞走到之时,所有的文字记者几乎一拥而上,我就这样被地挤到了最前头,抬眼一看,两位冠军就站在自己面前,此刻,多少人,多少只手,多少麦克,多少录音笔,从我的左右身后一齐伸出,把我的脖子牢牢掐在了千手之间,动弹不得。大家争相发问,我的脖子和小脚也就这么跟着话音传来的方向左挪右移。小心翼翼,怕踩着记者,也怕被聚精会神的记者踩着,那时可就成了踩者无心,痛者无语了。身后一股强大的力量始终源源不断地向我推来,使我不断地前倾,挺住,后仰,失去平衡……终于还是站稳了,我拿出了笔协助媒体运行记者采访记录,运动员认真地回答,我在纸上刷刷的画着自己的符号,这一瞬间,我目睹了最真实的新闻人的世界,很挤却很充实,更重要的是奋力工作后的乐趣,他人对自己笔下的那份新鲜期待。

 

对面的德国先生,看过来

   在美标第16届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赛上,德国选手萨沙·克莱因凭借高难度动作摘得男子10米跳台金牌。这是中国跳水队在本届世界杯唯一失掉的金牌。而对于克莱因的出色表现,媒体运行的志愿者们肯定是要进行深度的采访和详细的报道的。

   决赛一结束,混合区依旧水泄不通,大家都期待克莱因的出现。所有记者更是争相抢占“有利地势”,我这个德语引语以及采访克莱因的媒体运行志愿者也在人群中晃动,克莱因出现了,好多记者都争着和他打招呼“Mr. Klein”,以使他驻足接受他们的采访。几经挣扎,我这个瘦小的家伙终于在人群中露出了自己的小脑袋,对他挥了挥手“Herr Klein”。由于之前预赛采访过他,和他的交流也很顺畅,虽然他也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是听到我的这句德语,他便径直走来,让当时的我受宠若惊,不仅对自己会说德语而感到自豪,也可以看出母语对一个运动员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边采访,媒体运行的志愿者帮着录音。我们第一个采访到了克莱因,并为测试赛的INFO系统又增添了一条重要信息。

 

奥运会,与击剑同行

雷锋说,“一滴水只有融入到大海中,才能永不干涸”,我这滴水之所以未干涸,就是因为融入到了奥运会志愿者大家庭的海洋中了,漂洋过海,从测试赛的水立方海域流到了一片新的天地——国家会议中心击剑馆,开启了我全新精彩的志愿者生活。

 

勤学如青起之苗

击剑,一个在欧洲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运动,在奥运的契机下,走进了我的生活。从一个毫无兴趣、对此运动知之甚少的门外汉,到知晓门路、

能赏能评的击剑馆语服人;从茫然于细致繁杂的规则,到梦里寻它千百度、刀光剑影、浑然畅游的爱与不舍。这其中我们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观看和分析了重要的录像视频。时而静静苦思一个动作的罚判,时而埋头整理一日的学习笔记……

记得7月28日,新华社记者到击剑训练场采访运动员时,无意间发现了在一旁认真学习并讨论击剑知识的我们,那样的场景让记者当即转移了视线,采访了正在学习讨论的我们,并报道了我们在工作之余不忘学习击剑相关知识的事迹。其实点点滴滴,不为其他,只因我们对奥运志愿服务工作真挚的情感和内心时刻谨记的奥林匹克承诺。

嘿,看我德语语服

击剑馆的德语语言服务,是一件令我骄傲的工作。虽然德语的任务不是特别多,但我深知,待命与服务都需要自己全力以赴。曾有德国观众在比赛当天迫切想到现场看比赛,让早已售尽的票务口再卖一张门票;曾有德国运动员的一些家属持观众票误坐了运动员区域……琐碎的工作,却从不厌烦,因为这是我的任务,用自己所学的德语帮助其他业务口进行沟通和协调。

8月13日,对于德国击剑运动员来说,是一个非凡的日子,德国选手本亚明·克莱布林克和布丽塔·海德曼纷纷获得了男子花剑个人赛和女子重剑个人赛的冠军,包揽了13日两场决赛的金牌。德国队的优异表现免不了加重德语语服的工作。从协助ONS采访德国运动员、到引领海德曼前往兴奋剂检查站报到、引导她到新闻发布厅、全程跟随和记录她的新闻发布会,虽然工作紧凑,压力和强度大,但是还是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当自己得到媒体运行、新闻运行和兴奋剂检查站经理的肯定时,心里非常的高兴。

同时未曾料及的故事更让我的志愿者生活丰富而精彩。在引领海德曼的过程中,我和研学汉学的海德曼中德互说,很有一番情趣。男子花剑个人赛颁奖仪式结束后,铜牌获得者——意大利花剑名将萨尔瓦托雷·桑左,把自己手中的花束送给了在媒体区等待着引领运动员前往新闻发布厅的我,表示了他对志愿者的感谢。那一刻,志愿者的集体形象在我的心里永久定格,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手中的花束,是自己替千千万万志愿者拿到的最好的一份肯定与馈赠。从那以后,这束花,一直静静地插在我们的语服办公室里,艳丽、绽放……

 

通讯员:之以文,之以情

写作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习惯。从进入场馆的第一天起,我的生活除了志愿者的本职工作外,便是每天与稿件为伴,收集北外在国家会议中心击剑馆的三个业务口(媒体运行、兴奋剂检查、语言服务)的志愿者日志、感言和相关的新闻报道。每晚23点30是我收稿的时间,定时查收、及时修改,按时发送至校刊《微笑北外》和场馆的《志愿之窗》。

虽然从场馆回来常是大汗淋漓、疲惫不堪;虽然有时某个业务口的同学也因为工作晚归而延误了交稿时间,但我总是耐心等待;即便忙到很晚,仍坚持按时收稿发送,以保证在第一时间记录和传送击剑馆的点点滴滴。我知道,每天的稿件,都是各个业务口志愿者们一天生活的浓缩,是和我一样奋战在奥运一线的战友们的真情流露,是奥运志愿者工作一份最珍贵的财富。正是这样的责任和动力,使我尊重交给自己的每一篇稿件,力求《微笑北外》和《志愿之窗》能尽可能多地有击剑馆志愿者的文章发表,让更多的志愿者一同分享我们的欢笑、思索与情感。

从培训开始,每天都有两到三篇击剑馆北外志愿者的稿件通过我向《微笑北外》发送,截止8月24日,共计65篇,约供稿四万余字,发表文章近30篇。这些都是我们击剑馆北外志愿者在工作之余辛勤记录的结晶。这是自己最开心的日子,用文字记录同学们奥运的工作历程,用自己的情感,不辜负同学的信任,传递着北外击剑馆志愿者淳朴的情谊。

 

北外,我们的

很高兴自己能够光荣地成为一名奥运会志愿者,在工作当中,看着并且时刻感受着北外志愿者团结协作、勇担重任、出色完成任务的点点滴滴。

从陪同罗格先生及其夫人,陪同亲王和公主,陪同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官员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到参与场馆的语言服务、媒体运行和兴奋剂检查工作;以及始终以微笑迎接八方来客的城市志愿者们。可以说,奥运会,随处可见北外人的身影。

因为接机,我们要随时待命,凌晨起身奔赴机场;因为等待陪同对象,在风里,饿着肚子,仍倔强地恪守自己的职责;有时因为一天十几个小时的赛时服务工作,使得午饭后的休息时间里,大伙横七竖八地在办公室里找寻自己的小角落……一届奥运会,北外的志愿者们有太多的话要说,太多的故事要书写,太多的志愿者战友深情要珍藏,还有那些本不相识的各国友人,都成为了北外志愿者一生的良师益友。

古校京城立,天骄自请缨。

国学赋博韵,外文满吾膺。

 

北外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架起沟通世界的桥梁。这一切,都源于学校给予我们的大局观、全球视野、外交素养、扎实的外语功底、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对志愿服务饱含的深情。同时更要感谢世界,感谢祖国,让奥林匹克的精神从此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写在2008年八月      韦德官方网站德语系05级 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