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评:★★★★☆
配合着耶鲁大学教授的《聆听音乐》一起看真是很配,那本讲聆赏技巧的学习,这本讲述更接地气一些的内容,包括音乐史、现场演出、音乐会欣赏,有趣闻有干货,值得一读。聆听音乐没有必要一板一眼地按照别人对曲目的赏析思路来听,自己觉得好听才更重要。戒骄戒躁,静心听。
划线笔记
◆ 第一章 为什么要听古典音乐
欣赏音乐当然困难,因为你必须运用记忆。如果你听到第二小节就忘了第一小节,那你根本不可能欣赏这首乐曲。音乐不像绘画、雕塑或建筑,看一眼就能尽收眼底,接下来只是品味细节。换句话说,你可以立刻知道自己喜不喜欢眼前这幅画,但听音乐就像读小说,没听到最后,其实无法知道整部作品在说什么。连我自己第一次听到没听过的曲子,常常也会感觉很费劲。因此我一点都不怪年轻人怕听古典音乐会,因为那确实难啊!
欣赏音乐,尤其是古典乐,是需要记忆的,这也就造成了欣赏的难度。
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也最流行的几种曲式,像是三段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轮旋曲式、循环曲式等等,其形式设计与结构规范,无一不使主题透过各种方式重现、重现、再重现,让听者自然而然产生记忆。
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也最流行的几种曲式,像是三段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轮旋曲式、循环曲式等等,其形式设计与结构规范,无一不使主题透过各种方式重现、重现、再重现,让听者自然而然产生记忆。
学习任何演奏、演唱技术,都必须知道其所欲达成的音乐与风格。
“因为当莫扎特写到那个小节,他心里想的绝对不会是什么进入下属小调,而是要在音乐里洒下一道阴影啊!”
一个长音,一个附点,拍子怎么算,会基本乐理和音乐史知识就可以演奏,但音乐真正要表现的不只是音符,而是音与音之间的东西。后者同样需要乐理和音乐知识,但更需要想象力和文化素养。不读乐谱,固然“可能”会造成对音乐理解的缺失,但若只读乐谱,认为音乐除了音符之外别无其他,那“必定”大错特错。
对照傅聪——这世上另一位对莫扎特最有研究的大师——称“莫扎特作品中有一种希腊精神”,并以希腊悲剧中的合唱和评说来描述其作品,也堪称互为映衬、妙不可言。
说的有些玄学了,喜爱音乐自然是理解和欣赏的前提,像山下达郎一样至少有自学基础的话能获得更多的体会。之前也很喜欢听古典乐,但只是听个震撼。后来在看《聆听音乐》的教学视频时同步看了书本并做了对应的练习,这才开始尝试将感受落实到一定的言语描述上,学着分析哪些部分的演奏导致了情感的转变,这样对经典片段具体到点的自学过程有助于理解和体会音乐。比如现在提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能大致说上来一点。
开始部分上来就是“短-短-短-长”的开始动机,是一股较为粗野的情感输入。然后开始凝聚力量以果敢的势头前进,接着圆号独奏过渡后,由弦乐演奏转入抒情旋律,木管组做回应。紧接着抒情很快被开始动机所接替,但是此时的动机已不具有之前的粗野而略带威胁的性质,已经是一种更为积极自信的情感。于是从这短短的开始部分,我们能体会到音乐的情感转变:粗野略带威胁性->优美的抒情性->自信的英雄性。有了这般理解再去体会第五交响曲会更有感触。
不必担心自己看不懂五线谱,或不了解和声与对位,毕竟音乐要你用心去听。而请相信,艺术和人情不同,只要你真心爱音乐,音乐也就一定爱你。 若有爱,又有什么不能理解呢?
“古典音乐”和“古典音乐家”在某些人心里,就是要“优雅”,就是要“美丽漂亮”,就是要“矜贵有气质”——如果你是这样想的,请不要听巴赫,因为那音乐里更多是朴质坚毅;也请你不要听莫扎特,因为那旋律中更多是七情六欲;也请你不要听贝多芬,因为那声响里更多是挣扎内省;也请你不要听肖邦,因为那作品中常有国仇家恨……
◆ 第二章 什么是古典音乐
莫扎特《第四十一号交响曲
让我再说一次:喜爱音乐,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获。能够培养一份终身受用的喜好,和自己心爱的艺术一同成长,无论阴晴顺逆都有陪伴,绝对是人生旅途中最好的礼物,也是最个人化、最亲密的快乐。毕竟这世间的荒唐,每每超乎你我的想象。但请相信,正是在那些连舒伯特都无言以对的时刻,我们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舒伯特。
◆ 第三章 现场演出二三事
拉威尔《左手钢琴协奏曲》
演奏错误太多,当然影响作品呈现,但若一味强调避免错音,其实也就是要演奏家避免神来之笔与即兴狂想,避免一切不在计划中的突发灵感。
遇人上台,英文要说“祝你摔断腿!”(Break a leg!),其他西方语言也有类似表达。这不是诅咒,而是西方剧场传统认为愿人好运往往不见实效,还不如祝人厄运或可挡煞。
一如我尊重的老师纽豪斯(Heinrich Neuhaus, 1888—1964)曾说,虚荣先行,就是本末倒置。把乐谱放在面前,就可起提醒作用,约束演奏者借艺术之名而行使的“自由”,减少所谓的“个人风格”。
◆ 第四章 音乐会生存之道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Royal Concertgebouw)以温暖清晰的绝佳声响闻名于世,该音乐厅也自豪到只卖两种价钱的票劵,告诉你在这里只会听到两种声音,最好和次好。
话虽如此,若真要给选择意见,那么挑选座位最保险的选择,在音乐厅厅内一楼距舞台约三分之二远,或二三楼的前排座位,且靠中为佳。
愈是大编制的曲目,只要顶上无座位遮盖,就请愈往后往上坐,声音绝对比较好。
就我自己的经验,无论在哪个音乐厅,坐在楼上右侧几乎都能听到较好的钢琴声响,希望大家不要轻易放弃如此座位。
另一需要听众体贴的,则是喝彩、安可与签名。喝彩目前通用的呼喊是“bravo”,来自意大利文的“好极了”。如果你很讲究,把bravo仍然当成意大利文,就形容词而言那其实是阳性单数。若是形容阳性复数(或阴性加上阳性复数),那就改成bravi,若是形容阴性单数,字尾则改成brava,阴性复数则是brave。但就像“协奏曲”(concerto)的复数,有人沿用意大利文写成concerti,有人则把它当成英文写成concertos。如果你把bravo当成英文向意大利文借来的形容词,那出了意大利,单纯喊bravo并无不可。
◆ 第五章 简谈西方古典音乐史
贝多芬可以一边思考遗书,一边写洋溢谐趣的《第二号交响曲》。莫扎特经历丧父之痛时,谱出的创作也包括脍炙人口,宛如其注册商标的《弦乐小夜曲》(Eine kleine Nachtmusik)。瓦格纳的操守很有问题,你大概不会想和这人交朋友,但这并不妨碍他谱出史上最深邃伟大的音乐。
◆ 第六章 古典音乐小知识
现在的“独奏会”,其实多数是“焦点放在一位音乐家的演奏会”。
协奏曲现在的定义,大致是以一样或多样乐器为主奏,和乐团一起演奏的作品。
指挥当然有技术,其核心在提示与引导。指挥看的是乐曲总谱,团员看的是分谱,也就是只有自己那一部分的乐谱。
◆ 第八章 入门之后的进阶之道
事实上,一个人能给另一个人提出的关于欣赏音乐的唯一建议,就是不要听取任何建议,只需依据自己的直觉,运用自己的理智,得出属于你自己的结论。
《天鹅湖》开头就是音音血泪——当小号冲破乐团齐奏吹出哀艳凄绝的序奏主题,即使布幕未启,全场观众皆已心碎。而和开头遥相对望的,则是精彩绝伦的舞剧结尾:糊涂王子后悔、天鹅公主绝望、跳崖殉情却羽化成仙、恶毒魔法终被真爱破解……重重复杂情节情绪,柴可夫斯基竟在短短五六分钟内道尽一切,尽展音乐不可思议之神奇。
啊,还能有比这个更刁钻、更锐利、更难答却也更有智慧的考题了吗?对其所爱如数家珍,对于所恶一知半解,这虽是人之常情,但既是一知半解,所得也往往仅是先入为主或以偏概全。这个毕业考问题,其实是要求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作曲家也得有深入研究,必须严谨分析其多数作品之后才能说喜欢与否。
我们的教育心态非常奇妙。一方面期待子女能够充分发展,一方面又指望孩子能学获利最快最容易的科目。前者需要时间探索,后者则要求立即成果,最后仍多是后者压过前者。想从音乐获利其实并不容易,但许多人之所以对音乐没有兴趣仍一路学习,无非出于将本求利——既然从小学了音乐,已经投下了资本,那以后就继续学音乐并以音乐为业,赶快回本最重要,即使这些家庭经济上并无显著压力。